人生如海,人似小船遨游海上,当大雾遮蔽了航程,总有一个榜样如灯塔一样指引我们走向前方,他们勤劳务实、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为传承榜样力量,树立文明新风,,宣传报道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人物,从一个个故事中,感受他们的“初心”,从一张张面孔里,体会他们的奋进姿态,营造“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良好氛围,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在留侯镇庙台子村柴关岭,316国道旁一座被数百件根雕装点的小院成了往来游客必访的“根雕博物馆”。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根雕,皆出自一位老人之手——张秉刚。十余载光阴,他凭借一双巧手,以刀为笔,以根为纸,成功从一名木匠华丽转身为根雕艺术家,精心雕琢出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
谈起与木头的缘分,张秉刚抚摸着手中一段老树根,眼里闪着光,他说:“我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木匠,那时没有专业师傅指导,我就主动四处揽木工活儿,给人打下手,边干边学,雷火竞技注册全靠自己琢磨。”从打造简单实用的桌椅,到制作工艺复杂的雕花橱柜,他全身心投入每一件木工制品。多年的木匠生涯,让张秉刚对各类木材的特性烂熟于心,也练就了精湛的雕刻、打磨和拼接技巧,为他后来的根雕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张秉刚开始做根雕源于一次偶然巡山途中,他发现一段奇形怪状的树根。他看着那天然扭曲的纹理,瞬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件精美的雕刻作品。他说:“如果不做成根雕,它就只能被当做柴烧掉,很可惜。”那时起,张秉刚开始留意收集形态各异的树根,正式开启了他的根雕创作之路。然而,万事开头难,最初的创作过程并不顺利。面对形态各异的根材,如何将其转化为艺术品,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但张秉刚没有丝毫退缩,他不断研究根材的自然形态,反复雕琢修改,在实践中摸索改进雕刻技术。
“木头有灵性,得顺着它的性子来。”张秉刚说。在创作过程中,张秉刚始终遵循“七分天然、三分雕琢”的原则,每一段树根在他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依形构思,巧妙施艺,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树根的天然美感,同时融入精湛的雕刻技艺,达到 “天人合一” 的艺术境界。
他的根雕作品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和秦岭地区的特色动植物。“秦岭四宝” 或匍匐、或端坐在枯木之上,神态逼真;几十年前的紫柏山风貌,也在他的记忆与巧手下,以根雕的形式生动再现。这些饱含着乡土气息与艺术匠心的作品,不仅受到过往游客的青睐,更被众多艺术爱好者收藏。
从一名普通木匠到备受认可的根雕艺术家,张秉刚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乡土的深厚热爱,在平凡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奇迹。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更多人坚守梦想,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也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供稿人:留侯镇 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