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非遗高校联盟资源优势,推动我市非遗保护传承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融合发展。4月17日,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济南市长清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的“青春·守护”济南非遗高校行系列活动走进山东女子学院,通过非遗展示、学术交流、互动教学等多元方式,推进济南非遗高校联盟工作迈向新台阶。
活动启动仪式在学校图书馆一楼大厅举行,山东女子学院党委副书记龙希利和济南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琳为“非遗传承创新实践基地”揭牌,标志着“非遗传承+艺术创新+数字赋能”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成功搭建,学校团委书记孙利华、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琳分别致辞,均表达了希望通过资源优化整合,搭建非遗传承平台,推动非遗保护与现代设计教育深度融合的殷切期望。随后,学校艺术设计学院负责人赵月和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负责人付伟安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筑牢基础。学校相关负责人、师生代表、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和青年志愿者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开幕式后,与会领导、嘉宾一行参观了非遗展示体验区域。济南剪纸、济南结艺、葫芦雕刻技艺等10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普及非遗知识,讲述非遗故事。晶莹剔透的糖画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生肖图案;精雕细琢的蛋雕蕴含齐风鲁韵的水墨意境;纤毫毕现的济南微雕展示中华诗词的魅力;锔缮技艺赋予残损器物新的生命;社火脸谱传递民俗信仰的温度......这些精美的作品和精湛技艺凝聚着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演绎着匠心之美,引得现场师生赞叹不已。他们纷纷上前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传统文化 “两创” 座谈会上,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颜涛、副院长赵月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及学科建设、艺术设计方面的成果,表示将依托三位一体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化合作和交流,让青年学子拓宽视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赋能济南非遗高质量发展。雷火竞技登录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琳表示,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建专业团队,守正创新,致力于推动当代非遗创新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为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了力量。我市非遗资源丰厚,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健全,期待以济南非遗高校联盟为纽带,借助驻济高校学科优势与青年人才资源,通过“一专家一项目”结对子等模式,共同探讨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构建“非遗+教育+设计”的产学研链条,实现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会后,双方还参观了草木山川印染工作室、明镜台古风设计工作室、灵熙旗袍工作室和文创工作室等。
下午,非遗创新工作室化身实践课堂,济南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骆遂老师现场授课,讲解济南面塑的历史起源、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及其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骆老师分步展示了如何通过揉、捏、塑、搓等基本技法创作一副面塑作品,并对学生进行了一对一指导。学生们认真学习、积极实践。课程结束后,骆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助力他们提升技艺,激活文化基因,展现出非遗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
下一步,济南市文化馆将继续发挥“青春·守护”济南非遗高校联盟的纽带作用,通过共建“非遗传承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深化与其他驻济南高校合作,多渠道扩宽非遗传承实践路径,擦亮非遗高校联盟活动品牌,促进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