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左手紧握着特制的刻刀,右手挥动木槌,轻重有致地敲击,伴随着木屑的翻飞,一块木头逐渐展现出活灵活现的形态。这位全神贯注雕刻的人是许红阳,身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许红阳出身于木雕世家,许氏木雕拥有300余年历史。从小在木雕艺术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自身的勤学苦练,不到20岁,许红阳就掌握了祖传的雕刻技艺——古法浮雕。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红阳深知木雕技艺应该不断创新。浮雕讲究细节,每一毫米的薄厚差距都会影响作品的效果。他在继承传统技法精髓的同时,深入钻研薄浮雕技艺,巧妙地将作品薄度调整到2毫米至4毫米之间。其作品《美人鱼》在2014年荣获雕塑界重要奖项——刘开渠奖。
2016年,雷火竞技登录“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行,许红阳耗时一年多创作的木雕作品《一带一路》亮相展会,获得国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
在自身技艺不断精进的同时,许红阳深感传承木雕技艺的责任重大。他陆续创办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井陉木雕艺术馆以及石家庄许红阳木雕博物馆等机构。这些机构构建了包含创新、研发、生产至销售全链条的木雕文化产业体系,不仅引领了百余人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力量。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木雕艺术,许洪阳向公众免费开放许红阳木雕博物馆,使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木雕艺术。该博物馆已接待包括专家、学者、国际友人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参观学习团队300余场。
许红阳还积极走进校园,在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等十多所公立院校设立了木雕创新工作室。借助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他巧妙地将木雕课程融入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小学生的劳动美育课程及课后活动,惠及学生超过27000名。工作室还举办了上百场公益活动。
2023年,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在特聘教授许红阳的指导下,参加了“第三届河北省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其创作的《中国印——锦绣山河》和《随行根雕灯组合——万象更新》荣获三等奖。
针对我省高校尚缺乏专门的非遗专业现状,许红阳一直谋划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非遗专业。目前,这一方案正在顺利推进中,计划首批招生50人,这将填补该领域的空白。谈及2025年的规划,许红阳表示将继续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深化非遗专业课程建设,并计划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文创作品,深入挖掘燕赵大地的文化精髓。
许红阳常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感肩上担着传承与发扬木雕技艺的责任和使命,我愿带领乡亲们通过这门手艺共同迈向富裕之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进行木雕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确保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存在,并在未来绽放光彩。(记者 刘 青)